□華西都市報評論員李曉亮
  我們離諾獎有多遠?每到諾獎頒獎季,這個問題,光回音在中華上空都迴蕩多少年了。越得不到的,越稀罕。所以“諾獎情結”,才揮之不去,周期性發作。只要能沾上親帶上故,就頓覺倍有面子。這種掘地三尺、“上查祖宗十八代,下問妻侄與裙帶”的凶殘“挖祖墳”式恥度極高“攀親大法”,是讓人望而生畏的;但這種刨根問底的挖掘技術和不眠不休的敬業精神,還是讓人肅然起敬的。
  以上調侃,權當玩笑,但昨兒有則新聞,卻是實事:安徽蚌埠一中打標語:“熱烈祝賀我校女婿埃里克·白茲格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。”因白茲格妻子是蚌埠人,畢業於該校。高調引爭議後,校方表示不會撤掉祝福。
  挖掘技術哪家強,不用PK自有霸主;而要問“中國女婿哪家強”?或就頗費思量了。若真採訪這位不遠萬里參與角逐並悄然奪魁的老外,他可能更費解。可憐人家化學獎得主還沒意識到就不經意間在萬里之遙的神奇國度,不是憑化學成就而是以一個他更難理解的“son-in-law(女婿)”身份就突然爆得大名,且似乎還帶有“招生融資”廣告效應。
  學校表示,掛標語不是為沾光貼金,純屬“高興、光榮與驕傲”。外人卻很難理解,老外得獎跟貴校有半毛錢關係嗎?獲獎者不是校友只是校友老公。假如這老外是跟中國媳婦研究安徽民俗,學了一口流利蚌埠話,並藉此得了國際賽事語言民俗類研究獎,那倒可名正言順掛標語遙祝一下。但人家其實是憑“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”造詣獲獎,估計別說研究,光是頒獎前對這拗口術語有基本瞭解的都少吧?更殘酷的是校友出去至今似都未聯繫過該校,學校還敢繼續樂觀猜測“應該會知道母校的祝福”的。
  怎麼看怎麼心酸,卻不妨礙大紅標語瞬間紅遍網絡,起到不知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宣傳造勢效果。也可能人家本就不管英名惡名,只要能鬧出動靜,達到最大擴散傳播,就算坐收實效了吧。這種為跟自己未曾謀面八竿子打不著,甚至之前或都未曾耳聞的“海外賢婿”大肆祝賀的做法,跟諾獎美譽無關,與科研精神無涉,或只跟生意利益有關:能成招生斂財幌子和宣傳融資牌子就行。
  這種“祝賀標語”式外宣,背後都是對“權”與“利”二字的追逐。妄圖以權、以名生財謀利。所以這種攀親式祝賀,或那種在官員顯貴時求字,落馬後鏟字的種種投機行為與動機,都是荒誕的本末倒置,讓人啼笑皆非。(相關報道見10月15日《新京報》)  (原標題:“諾獎女婿”標語,是無聊的攀親營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76trwv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